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备考资料 > 中学资料 >

2024年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文学常识中的其余戏曲剧种

2024-02-02 16:15:23
中师华图

 【注】: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一、越剧

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起源

发源于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起来,流行于全国。

2、特点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3、名剧

经典越剧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

其中,《十八相送》选段,节选自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4、新越剧

1942年,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行了全面改革,称为新越剧。

二、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形成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2、代表人物

①、严凤英

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

代表作主要有《打猪草》、《游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等。

②、王少舫

著名的黄梅戏男演员,代表作品有《天仙配》和《女驸马》等等。

③、马兰

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是迄今为止国内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

2007年,荣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三、评剧

评剧是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后流行于东北及京津冀地区。

四、豫剧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起源及形成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开封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2、名人

樊粹庭 ,著名豫剧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

其四大悲剧有《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

另外著有四大喜剧分别为《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

3、名剧

经典豫剧是《朝阳沟》。

4、豫剧学校

1948年,创办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

5、六大名旦

豫剧有“六大名旦”: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

①、常香玉

原名张妙玲,有“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之誉。

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等。

②、崔兰田

知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擅长塑造古代妇女中的悲剧人物形象。

久演不辍的《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誉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

③、马金凤

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梆子戏的传统剧本《老征东》进行整理,易名为《穆桂英挂帅》。后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

其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都已拍成戏曲艺术片。

④、桑振君

豫剧表演艺术家,其声腔甜润娟丽,旋律变化有致,尤以“口伶齿俐、韵乖字巧”出名。

优秀作品有《对绣鞋》、《打金枝》、《白莲花》等。

五、川剧

1、五种声腔艺术

川剧,中国西南地区戏曲曲艺之一,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变脸

川剧中变脸的手法大致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即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吹脸:用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银粉、墨粉等,装进特定的容器里,表演时,演员只需将脸贴近容器一吹,粉末就会扑在脸上,吹时必须闭眼、闭口、闭气。

扯脸: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剪好的绸子上,然后按顺序贴在脸上,每张脸谱都系有一把丝线,丝线的另一端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依据剧情的需要,在巧妙利落的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3、名剧

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六、其他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戏曲

1、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由中国和蒙古国共同申报入选。

2、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主要意思为“古典音乐”。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

3、贵州侗族大歌

侗语中称为“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 “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

4、福建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 “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 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 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5、皮影戏

又称“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汉朝,兴盛于唐宋。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招聘备考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